基材的微觀狀態直接決定高頻信號的傳輸質量,預處理工藝需實現從分子層面到宏觀結構的精準管控。
高頻基材(如 PTFE、LCP)對機械應力極為敏感,傳統裁切方式會破壞材料微觀結構,而激光裁切通過能量精準控制實現 “無損加工”。
? 機械裁切:邊緣呈鋸齒狀(粗糙度 Ra>2μm),樹脂分子鏈斷裂導致介質損耗(Df)增加 0.0015,相當于 28GHz 頻段每米信號損耗增加 0.8dB;
? 激光裁切:通過 355nm 紫外激光(PTFE 基材最佳吸收波段)實現熔融切割,邊緣平滑(Ra=0.3-0.5μm),信號散射降低 40%,Df 穩定性提升至 ±0.0005 以內。
工藝控制要點:
? 激光能量密度:8-12J/cm2(低于 8J/cm2 易產生毛邊,高于 12J/cm2 會導致基材碳化);
? 切割速度:100-150mm/s(匹配能量密度實現 “切割 - 冷卻” 平衡)。
基材表面的有機污染物會導致銅箔結合力下降,等離子體處理通過物理轟擊與化學改性雙重作用實現 “分子級清潔”。
▌ 氧氣等離子體作用機制:
1. 物理轟擊:高能粒子剝離表層 10-20nm 污染物,表面微觀粗糙度從 0.1μm 增至 0.3μm(增強機械咬合力);
2. 化學改性:在基材表面生成 - COOH、-OH 等極性基團,與銅箔的界面化學鍵合能提升 30%。
實測數據:處理后銅箔剝離強度從 1.0N/mm 提升至 1.5-1.8N/mm,經 1000 次冷熱循環(-40℃~125℃)后,結合力衰減率<5%(傳統工藝>15%)。
毫米波信號(28GHz+)的傳輸路徑對物理尺寸極為敏感,線路成型工藝需實現 “微米級精度、納米級光滑度”。
LDI 技術通過激光直接在感光層上繪圖,擺脫傳統網印的精度限制,成為毫米波線路的核心成型方案。
技術代際 | 最小線寬 | 77GHz 阻抗偏差 | 單位成本($/dm2) | 適用場景 |
傳統曝光 | 50μm | ±8% | 0.8 | 5G 中低頻(3.5GHz 以下) |
第一代 LDI | 35μm | ±5% | 2.5 | 5G 毫米波試驗線 |
當前量產 LDI | 30μm | ±4% | 1.2 | 77GHz 雷達、6G 原型機 |
核心優勢:30μm 線寬下,特征阻抗(50Ω)偏差可控制在 ±2Ω 內,確保 77GHz 信號反射損耗≤-25dB(傳統工藝≤-18dB)。
傳統蝕刻易導致線路側壁過度腐蝕,形成 “倒梯形” 輪廓,成為毫米波信號的 “反射源”,階梯蝕刻通過流體力學優化實現垂直側壁。
■ 傳統蝕刻缺陷:
? 單槽強酸蝕刻(如 FeCl?溶液)導致側壁角度<70°,線路邊緣出現 “鼠咬” 缺陷(深度>2μm);
? 77GHz 信號在缺陷處的反射增加 2dB,相當于探測距離縮短 15%(雷達場景)。
■ 階梯蝕刻工藝改進:
1. 預蝕刻:采用弱堿性蝕刻液(Cu 溶解速率 1μm/min),去除表面 1/3 銅層,保留主體輪廓;
2. 精蝕刻:微噴淋系統(壓力 0.15MPa,噴嘴間距 5mm)形成均勻流場,控制側壁腐蝕速率。
SEM 檢測結果:獲得 85°±3° 垂直側壁,邊緣粗糙度 Ra≤0.1μm,77GHz 信號反射降低至 0.5dB 以內。
多層高頻板的層間互聯需解決 “寄生參數最小化、結構可靠性最大化”,核心工藝聚焦激光鉆孔與真空壓合。
PTFE 等高頻基材的耐高溫性差(>300℃易碳化),激光鉆孔的熱影響區(HAZ)控制是關鍵。
? 行業痛點:傳統納秒激光鉆孔溫度>500℃,孔壁碳化層厚度達 2μm,導致過孔阻抗偏差>10%;
? 我司解決方案:
? 采用 15ps 脈沖激光(短脈寬減少熱累積),熱影響區壓縮至 5μm2 以內;
? 實時氮氣冷卻(流速 20L/min),鉆孔過程中基材表面溫度≤200℃。
層間氣泡和錯位會引入寄生電容,真空壓合通過流變學調控實現 “無縫結合”。
工藝階段映射:
? 階段①(80℃):施加 0.3MPa 低壓力,利用樹脂低粘度(η=500Pa?s)實現充分流動,填充線路間隙;
? 階段②(180℃):加壓至 1.2MPa,樹脂粘度驟降(η=50Pa?s),擠出殘留氣泡(真空度≤-0.098MPa);
? 階段③(降溫段):維持 0.8MPa 壓力至 80℃,抑制基材與銅箔的熱收縮差異(CTE 匹配誤差≤5ppm/℃)。
表面處理層是高頻信號與外部器件的 “接口”,需兼顧低接觸電阻與環境耐受性,ENIG(化學鎳金)工藝是主流選擇。
通過鍍液成分調整細化鎳層結晶,降低高頻信號的界面損耗。
組分 | 傳統配方 | 優化配方 | 核心作用 |
Ni2?濃度 | 4.8g/L | 5.2g/L | 沉積速率提升 20%(達 1.5μm/h) |
絡合劑 | 檸檬酸鈉 | 丁二酸衍生物 | 減少鎳層磷含量(P<7%),降低電阻 |
穩定劑 | 鉛離子(0.1g/L) | 有機硫化合物(0.05g/L) | 符合 RoHS 3.0 環保標準 |
微觀改進:鎳層結晶粒度從 120nm 細化至 80nm,表面粗糙度 Ra 從 0.2μm 降至 0.1μm;
高頻性能:28GHz 頻段插損降低至 0.25dB/cm(傳統工藝 0.4dB/cm),插拔壽命從 500 次提升至 1000 次。
高頻板性能需通過多維度測試驗證,構建 “材料 - 工藝 - 性能” 的閉環管控。
測試方法 | 頻率范圍 | Dk 測量精度 | 適用場景 |
諧振腔法 | 1-50GHz | ±0.02 | 基材來料批量檢驗 |
微帶線法 | DC-110GHz | ±0.05 | 成品板全頻段性能驗證 |
我司方案:采用諧振腔法(來料)+ 微帶線法(成品)雙校準,全頻段 Dk 測量精度控制在 ±0.03 以內。
■ 溫度循環:-55℃(30min)→ +125℃(30min),1000 次循環后線路電阻變化率≤5%;
■ 濕熱老化:85℃/85% RH 環境放置 1000h,介電常數變化≤0.05;
■ 振動測試:20G RMS(10-2000Hz),持續 6 小時,無焊點脫落、層間開裂;
■ 失效判定標準:電阻變化>5% 或 分層面積>1mm2 即判定為失效。
微波高頻板的工藝突破,本質是對電磁場與材料微觀結構相互作用的精準掌控。當激光裁切將邊緣粗糙度控制在 0.3μm,當鎳層結晶粒度從 120nm 細化至 80nm,當層間錯位壓縮至 5μm—— 這些微觀世界的進步,正構筑起 6G 萬兆速率與雷達厘米級精度的物理基礎。